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区域内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8%,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不仅

0 引言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区域内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8%,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迪庆藏族自治州受制于气候、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云南省内其他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显得更有必要。一是总结经验,迪庆藏族自治州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二是对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寻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有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的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带动的投资需求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各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大有小,从而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在工业化初期,以固定资产和工业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必然使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到后工业化时期,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则第三产业产值将表现得更为突出。产业结构同样会影响经济增长,各产业的产出供给与社会需求结构一致的情况下,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增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协调发展;相反,各产业的产生供给偏离社会需求,则可能出现部分产业供给不足,或是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这种资源的错配不仅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通过观察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各产业产出的利用水平,前者是资源投入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所带动的经济增速,后者为产出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

1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程GDP=C+I+G+NX,经济增长动能来自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考虑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资源禀赋,采取各变量与的比重以判断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经济增长动能(见表1)。

自2012年中国知网期刊单库检索中出现第一篇主题词为“翻转课堂”的文献,至笔者2016—2017年间进行的案例研究,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至少已有5年,但是依旧在相似的环节中出现问题,阻碍其进一步“本土化”,真正为我国教育实践所用。究其原因,首先是翻转课堂作为“舶来品”与我国教育现状不相适应,其次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导致相关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根据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迪庆藏族自治州GDP规模由2005年的27.9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98.65亿元,增长逾7倍,同期云南省GDP增长4.76倍;迪庆藏族自治州GDP占云南省GDP的比重为8.05%,提高到12.01%。纵向比较看,迪庆藏族自治州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最高,其次为财政支出,消费次之,出口最小。横向比较,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固定资产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远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出口和消费占比则显著低于云南省。

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产业机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稳中上升,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特征。观察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0.19,下降到2017年的0.06,低于云南省0.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079,可以说发展到现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已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稳定在0.4左右,和云南省平均水平较为一致,但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来看,2005—2017年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翻了4.41倍,相比迪庆藏族自治州翻了7.09倍,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其他产业和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动力条件,缺乏主导行业的第二产业不足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三产业已成为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主导产业,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显著增加,2017年该比重达0.56,远高于云南省的0.47和全国的0.52,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第二产业的支撑之下快速发展,也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工艺品消费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见表2)。

表1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动能

数据来源:《迪庆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云南省统计年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17年迪庆 云南 迪庆 云南 迪庆 云南 迪庆 云南GDP 27.97 3 472 77.10 7 220 161.14 13 717 198.65 16 531固定资产/GDP 1.13 0.5 1.73 0.76 1.76 0.95 1.83 1.12消费/GDP 0.24 0.29 0.27 0.35 0.25 0.37 0.25 0.39财政支出/GDP 0.38 0.22 0.56 0.32 0.68 0.34 0.70 0.35出口/GDP — 0.061 — 0.071 0.000 6 0.075 0.000 9 0.048

消费成为制约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一,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原因。迪庆藏族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相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在2017年的34.58%和46.69%的城镇化率,同期迪庆藏族自治州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39 629元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40 850元,城乡收入不均衡成为制约消费的首要原因。其二,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传统生活习俗秉承勤俭节约,藏传佛教、天主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也强调自制和节欲的修行原则,在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消费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其三,商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错配也将抑制居民消费意愿,迪庆藏族自治州商品市场中绝大部分商品来自外地产区,产品的设计、使用等方面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传统,以致在商品市场中出现供需的错配。其四,居民消费意愿受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目前,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不断推进,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地区和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仍具有较大的差距,迪庆藏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整体保障水平不足,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从内国的视角看,对于没有纳入到法定权利之中的新兴权利(亦或者合法利益)的保护,在比较法上可以观察到基本权利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在国外的新兴权利保护中成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式。

在进出口方面,迪庆藏族自治州出口占GDP的比重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但也观察到云南省出口在GDP中的占比也较低。目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优势产业在制造业,而云南省在制造业方面因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技术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更不具备竞争优势。迪庆藏族自治州除了旅游业之外的产业又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201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出口占GDP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

2 迪庆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

(2)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带动了民航、客运、旅行社、餐饮、住宿等诸多行业,旅游行业从业人数逐年上升,直接和间接的旅游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提高,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但旅游景点的分布和开发的不均衡,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旅游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的因素,相关行业的供需也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迪庆藏族自治州依靠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支撑下,201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业收入是GDP的1.5倍,同期云南省旅游业收入与GDP比例为0.42,旅游业发展成为其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的最主要动力来源。201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 676.8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98.86亿元,创汇40 384.57万美元,以上指标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0.12倍、4.53倍、14.88倍和4.29倍。通过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的硬件设施,优化旅游的市场环境,充分保护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打造迪庆藏族自治州自然风光旅游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品牌,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增长和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最主要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其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基础实施、房地产和民生工程。中央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明确以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持路径。通过对电力、水利、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通过对各类学校和医疗机构等民生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经济基础、教学和医疗环境,带动相关产业,促进上、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以外,迪庆藏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需求,迪庆藏族自治州2005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0.58%,即城镇化率仅为19.42%,而到2017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4.58%。

根据2014年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睡眠障碍实际上有90多种!更惊人的是,竟有高达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因此我们说,睡眠障碍和失眠不是等同的,失眠只是睡眠障碍的一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而言之,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研究新情况,创造性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

表2 迪庆藏族自治州与云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与GDP占比

数据来源:《迪庆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云南省统计年鉴》。

?

3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

3.1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迪庆藏族自治州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远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并且还在持续提高。作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存在固定资产需求不足的特点,经过十多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为发展产业和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产业结构必须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从2005—2017年,在12年的时间跨度内,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基础和城市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继续依靠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今后势必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如何主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长期以来,迪庆藏族自治州财政支出远超过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且显著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可以长期保持财政赤字表明其财政获得中央和云南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大力支持,由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较小,导致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又需要大量的投资,上规模的非公有经济占比更是少之又少,各类投资活动还是要依靠政府。在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下,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建设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社会保持繁荣和稳定。

(4)迪庆藏族自治州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较多,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传统消费习惯、市场细分不足造成商品供需错配和社会保障水平不足都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3)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经济产业单一,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旅游业。迪庆藏族自治州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发展工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先天条件不足,但特殊的高原寒温带气候适合发展藏药、中药等高原特色农业。西藏自治区利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藏药产业的思路值得迪庆藏族自治州借鉴。

教学实践证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基于Moodle平台的线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当然,混合式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到底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才能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3.2 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和产业机构调整的对策

(1)夯实旅游业的发展基础。着重从交通、旅行社、景点、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和行业入手,切实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紧密围绕自然旅游和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两项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营销和宣传手段,打造“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同时,应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造成部分自然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对冰川、雪山等不可修复的旅游资源。政府应该在旅游业的开发和管理中加强监管,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保护好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对自然条件恶劣、发展难度较大的村落加快整体搬迁工程;彻底解决影响生产生活的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卫生医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通过对民生工程的投资,充分带动经济增长,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

(3)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迪庆藏族自治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入探索、培育、开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例如雪莲、人参、鹿茸、党参等产品和产业,打造极具民族特色的高原产业。

(4)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有较大的提升。消费市场的产品供给需结合当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特征、社会文化和民族习惯。强化市场细分,对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生产和生活、对必需品和纪念品等各类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培育消费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彭冲,李春风,李玉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3).

[2]李子成,陈锋,王稳妮.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性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1).

[3]孟范昆,刘东皇.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32).

【中图分类号】F121.3;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3-0030-03

【作者简介】石丽雄,男,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文章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 网址: http://www.qykjyfz.cn/qikandaodu/2020/0521/352.html

上一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现状及落实推进对策研
下一篇:小议汽车门窗饰板和胶条匹配问题的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