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根据情况来看,联合贷已经成为众多投机者的香饽饽,如大量P2P公司退出市场之后纷纷打起联合贷注意,在一无用户,二无风控前提下,将大量未经严格审查用户接入银行信贷,低门槛之下极容易产生坏账,危及金融业安全,最近央行对联合贷越发审慎,我们判断所提防不应是头部科技类企业,而是迄今为止仍然在持续进场的中小玩家。
文丨老铁
继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之后,陆金所作也要以techfin(科技金融)身份在纽交所上市。
我们此前已经对蚂蚁和京东数科有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归纳观点如下:
其一,在由fintech向techfin的转型过程中,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开始由以往的强调竞争更多转向合作,如在去杠杆宏观调控之下,受杠杆率影响,信贷资金来源由ABS转变为联合贷或助贷,互联网企业为金融业提供流量,风控等支持,降低金融机构获客成本,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
回到陆金所,背靠中国平安,较之蚂蚁和京东数科,陆金所是具有更为浓烈的金融基因,典型代表为P2P,2018年末时,陆金所P2P网贷存量资产规模最高,曾达到约1869亿元,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为50.6%,截至2020年中,存量规模占财富管理业务比重仍有12.8%。
与蚂蚁主打消费场景下的小额信贷不同,陆金所追求的“高质量信贷用户的大额贷款额”,截至2020年中,92%信贷用户是持有新用户卡的,至少57%有房产,每笔非抵押贷款金额为14.7万元。
这与互联网公司所采取的用大数据风控手段,自建风控标准,不拘泥于传统征信规则的模式是有着明显不同的。
那么,这是否有效控制风险了呢?我们对比了蚂蚁和陆金所在个人贷款中的M1+逾期率情况,见下图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内,陆金所的逾期率均要高于蚂蚁,尤其受疫情影响,金融业普遍面临违约率增加的风险下,两家公司的M1+逾期率均创了各自的新高,不过陆金所仍然要高于对标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中陆金所促成的信贷余额为5194亿元,而蚂蚁则在1.7万亿元,在规模较小的前提下,采用金融业常用模式的陆金所不及蚂蚁,我们暂不讨论模式优劣,先从员工构成入手观察。
我们整理了截至2020年中两家公司的员工构成情况,见下图:
在员工占比中,陆金所接近80%员工来自销售岗位(又分为直销,渠道销售和线上销售,其中直销队伍最为庞大),技术研发岗位共1252人,占比1.5%,同期蚂蚁研发人数已过万人,占比达63.9%。
但与此同时,势必会带来:1.用人力形式推销售,对运营管理要求甚高,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带来风控风险(如人为的信贷标准宽松等等),这也是上述人力销售模式下M1+违约率要高于蚂蚁的重要原因;
2.从企业的市值管理上,我们不赞成将陆金所视为新兴金融业的代表,这不仅由于缺乏线上化运营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务数字化相对滞后的风险。
以上思考或许会有不同意见,为确保客观性,我们再看陆金所借贷业务的获客情况,见下图:
线下超过56000人的直销团队,仅薪水,抽佣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从此方面判断:陆金所很难与互联网概念挂钩。
在资管业务中亦是如此,截至2020年中资管用户52.6%来自于中国平安生态,38.6%来自线上,主要用户还是承接平安,线上仅为配菜。
在苹果应用商店里,陆金所排名在300名上下,不仅落后京东数科,且落后主流银行企业。
从某种意义上看,陆金所模式之所以跑得通主要有赖于:1.庞大线下直销团队,与头部保险和银行企业虽不能相提并论,但对于中小银行尤其是地区城商行,农商行,这个数字仍是相当客观的;2.中国平安生态体系的扶持。
但在接下来以上优势能否保持呢?
那么,在审慎的宏观监管政策之下,以上所分析的陆金所会面临何等问题呢?
上一篇:一键活动营销工具,助力企业突破科技营销变革
下一篇:深圳科技企业都“憋着一口气”